斵木为耜

    里尔克早年的诗接近印象主义和新浪漫主义,也是以情感为主。可是到了巴黎,在罗丹的感召下,他的诗起了很大变化。他在罗丹那里学习到作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工作和观看。“工作”和“观看”这两个日常生活里天天使用的动词,在罗丹看来,不比寻常,是他一生极为丰富的艺术创作的基础。里尔克在他的书信里,在他的《罗丹论》里一再论述罗丹是怎样永不停息地工作,怎样观看万物。诗人和艺术家们常常强调灵感,罗丹则否认灵感的存在,因为在他身上灵感与工作已经融为一体,使他不感到灵感的来临。关于观看万物,艺术家“模制一件物,就是要:各处都看到了,无所隐瞒,无所忽略,毫无骗;认识一切众多的侧面、一切从上看和从下看的观点、每个互相的交叉。然后才有一个物存在,然后它才是一座岛,完全与飘忽不定的大陆脱离”。所谓“飘忽不定的大陆”,指的是因袭的习俗,它们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模糊事物的实质。艺术家和诗人必须摆脱习俗,谦虚而认真地观看万物,去发现物的实质。里尔克有了这样的认识,便身体力行,观看世界上一切抽象的、具体的事物,像罗丹从石头里雕刻出各种人和物的神态那样,里尔克从语言里锻炼诗句,体现各种人和物真实的存在。里尔克这时期的诗,写动物、植物、艺术品、古希腊神话和《圣经》里的神和人,以及人世的悲欢离合,他都尽量与它们保持客观的距离,不让它们感染到作者自我的色彩。所以人们把这些诗叫作无我的咏物诗。但是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战后他经历了十年的苦闷与彷徨,最后完成了他晚期两部总结性的著作:《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里不再是没有自我,而是自我与万物交流,一方面怨诉——我借用陶渊明的两句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一方面又感到世界上的一切真实,不管有名的或无名的,能否承受和担当的,都值得赞美。


《外来的养分》

1987年6月4日,冯至在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颁发仪式上的答词

评论
热度(6)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斵木为耜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