斵木为耜

  但是中国市民对于韩国的好感并不是建立在对韩国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以对日本的创伤记忆为对称轴的。近几年出现的反日情绪,已经暴露了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政治社会的不成熟,因为政治的国民应该考虑每一个社会行动的后果并且有能力对此承担责任,而不是不计后果地发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情绪性的对抗只会把问题推向极端,而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转化。在政治性格不成熟的中国社会,建立对于日本和韩国的政治性理解将是一个困难的课题,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一些公民正在艰难地推进政治过程中的某些社会互动环节,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困难而且微妙的问题是,中国市民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大国情绪”,在很多场合下并不一定具有向外扩张的内涵,作为知识分子,是把这样的情绪推向中国中心主义的极端,还是转化为平等前提下的对于东北亚的责任意识,是分寸感极强的思想课题。而完成这个思想课题,迫切需要中国和韩国、日本的知识分子进行合作。在此,需要有细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草率从事将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高句丽问题出现之后,最让我们担忧的是,这样的龃龉是否会带来两国市民之间感情上的裂痕?日本的侵华战争引发的中国社会的创伤记忆,经历了几代人都没有能够消解掉,尽管日本的很多友好人氏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两国民间的和解仍然没有真正完成。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和韩国社会之间出现感情上的对立,因为这种感情对立意味着那些没有形状的反感情绪被塑造成型。为了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可能性,保持东北亚的和平,我们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造成战争的精神基础: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精神基础是民间社会的感情裂痕,和对历史的无知与意识形态狂热。

  最近,在中国社会开始悄悄地流行“换位思考”的说法。它的意思是使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用对方的方式想问题。这个说法的流行与近年来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有关,因为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中国社会内部不同部分有可能发生接触,阶层的、民族的、地区的差异等造成各种各样的沟通困难,而且很容易产生冲突。更重要的是,其实中国内部各个地区一直没有建立真正的相互理解,这和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几乎是同类性质的问题。

  在这样的状态下,换位思考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要,尽管它并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它却是使中国社会真正国际化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一个社会学会了在内部的“换位思考”,才能够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懂得如何与他者相处。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市民,还没有学会在世界史中思考自己的位置,这使得中国人在国际关系中思考国内事务的能力难以被培养起来;问题其实不在于是否有“大国心态”,而在于是否有意愿自觉地依靠国际政治的眼光来分析大国的内部状况。日本的侵略历史证明,大国并不一定比小国更危险,最危险的是不能准确地对国际关系进行判断,不能对社会的“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的关系进行换位想象。这种换位,无论资本的逻辑如何强大,也不应该被回收到经济利益驱动的范畴里面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如何建立亚洲视野,确实是一个紧迫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意义,也许不是改变现实,而是改变认识现实的方式。假如我们只是凭借已有的惯性思维处理问题,那么显而易见,很多紧迫的社会问题是会被视而不见的。

  

  

孙歌

《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